邹城市接驾山小学秉承孟子故里“孟母三迁”的育人智慧,以《山东省智慧家长学院分院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聚焦“教联体”建设目标,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实践深化,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机制筑基:织密协同育人“保障网”。以“家校社指导站”为统领,成立由校长牵头,联合德育副校长、社区代表、行业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指导站,制定《家委会章程》《家长学校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累计召开专题研讨会8次,推动“家长志愿者护学岗、学校校服选定、校园文化打造”等10余项重点工作落地。以三级家委会深度参与为切口,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吸纳32名机关干部、社区骨干担任核心成员,形成“决策共议—资源共筹—活动共办”的联动机制。以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基础,组建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开展校本培训16次,覆盖教师120人次;引入省市级家庭教育专家6名,开发《亲子沟通技巧》《生涯启蒙指南》等特色课程12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设立“家庭教育门诊”,联合社区开展教育咨询63次,解决特殊家庭个性化问题;每月“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千余人次,家长满意度达100%。
实践创新:激活协同育人“动力源”。让“家长课堂”拓视野,邀请医疗、科技、法律等行业家长开设“心理健康”“AI科普”“做新时代四有儿童”等职业启蒙课程132节,覆盖学生3200人次。让“红色基因传承”强根基,联合社区开展“红色革命基地打卡”活动,100余名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家校协同打造思政教育新场景。让“书香家庭建设”润心灵,学校组织亲子阅读挑战赛,评选“最美书香家庭”36户,形成“选书—读书—聊书”的立体化阅读生态。让“馆校合作”提素养,与博物馆、科技馆共建“馆校课程”,开发“文物里的历史课”等沉浸式研学项目,培养学生文化探究能力。让“社区服务”惠民生,社区开放文体中心等场所,提供课后托管与非遗传承课程;组建“教师志愿者讲师团”,开设书法、剪纸等公益课堂,惠及学生百余人次。让“安全保障”常态化,推行“家长志愿护学岗”,志愿者从66人增至169人,每日上下学时段20名家长轮值疏导交通,打造“校门安全共同体”,获评“济宁市平安校园示范校”。
成效与影响:绘就协同育人“实景图”。通过持续深耕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凝聚“家校社”同心同向之力,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了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优良率提升25%,社会实践参与率达90%,生涯规划意识显著增强;家庭教育讲座覆盖家长3200人次,85%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家庭教养问题下降40%。经验成果被《济宁日报》《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承办市级现场会2次,承办中华母亲文化节分会场活动2次,与周边8所兄弟学校建立联盟,分享经验成果,推动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均衡发展。
作者:孙士营 郝海刚
初审:董庆金
终审:孙士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