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源头污染管控、统筹修复治理、常态监管保护“三大体系”,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省生态文明强县、第三批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坚持“三个抓好”,建立健全源头化污染管控体系。大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通过推动低效产能企业退出、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邹城工业园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邹城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和水效领跑者。围绕构建废水循环利用体系,投资10亿元实施邹城市供水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中水回用量3243万方,其中工业用水1887万方、城市环境用水及生态补水1356万方,减少了新鲜水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
二、坚持“三个实施”,建立健全一体化修复治理体系。选择侧柏、黑松等常绿树种,搭配黄栌、红栌等彩叶林种,成片造林2.4万亩,打造治沟与治坡、生态林与经济林、绿化和美化相结合,片、带、网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林体系,带动周边群众吃上“生态饭”。实施“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土壤重构”等生态修复工程,构建“食用菌+生态”“光伏+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发展格局,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11.9万亩,建成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采煤塌陷区蝶变为宜农、宜渔、宜游的“产业高地”。
三、坚持“三个构建”,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保护体系。先后成立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市生态环境治理指挥部、大气污染防治专班等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抽调生态、住建、综合执法等多个部门业务骨干实施集中办公,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工作合力,实现高效有序集成监管。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1个市级综合监管平台、5个部门行业监管平台、16个乡镇监管平台,将全市1200余个污染点源、69家重点排污企业和268个监测站点纳入系统。线上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案双交”、“闭环处理”,分别转行业平台、镇街监管平台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