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235149C/2025-02551 | 分 类 | 媒体专家解读 |
发布机构 | 邹城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5-06-13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邹城市近日印发的《“两院一体”颐养院建设工作方案》以创新模式破题,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为特困群体及失能失智老人构建起“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这一政策不仅直击当前养老服务碎片化的痛点,更以务实举措为医养结合提供了可复制的“邹城样本”。
资源整合:打破“医养分离”壁垒
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将镇街卫生院“嵌入”敬老院,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融合运营。例如,张庄镇卫生院托管张庄镇敬老院、石墙镇古路口卫生院托管石墙镇敬老院等模式,通过机构职能叠加,使老年人无需奔波即可享受基础诊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这种设计巧妙利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闲置资源——据统计,邹城市镇街卫生院床位使用率长期不足60%,而敬老院则普遍存在医疗能力薄弱的问题。通过“两院一体”改革,既盘活了医疗资产,又填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医疗缺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精准施策:分层分类满足多元需求
该方案明确划分服务对象:市精神病防治院专责收治“三无”及特困精神病人,市养老服务中心聚焦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中心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则向社会开放普惠床位。这种分层设计避免了资源错配,例如,针对失能老人占比超15%的邹城实际,方案特别强调市养老服务中心需配备专业康复设备,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数据显示,2024年邹城市失能老人达1.6万人,而专业护理型床位不足3000张,新政的实施将直接缓解这一供需矛盾。
兜底保障:公益属性与市场化并行
该方案明确要求,颐养院必须优先满足特困人员及经济困难老人入住需求,不得因社会化服务降低兜底保障水平。这一原则体现在运营细节中:养老区与医疗区物理隔离、独立消防验收,确保服务标准不因机构性质改变而缩水。同时,政策鼓励公办机构向社会开放空余床位,通过普惠定价吸引普通老人,形成“兜底+普惠”的双层供给结构。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又通过市场化运营提升了机构可持续性。
专业支撑:人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
为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专业瓶颈,方案提出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制要求工作人员通过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杜绝无证上岗;二是建立“卫生院+敬老院”协同护理机制,由医护人员指导饮食起居、健康监测等日常照护。以钢山街道为例,其辖区5处养老机构已配备专业护理人员74人,但全市仍存在200余名护理员缺口。新政通过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督导,有望在2025年底前实现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率超90%,并推动中医康复、心理慰藉等特色服务落地。
创新机制:动态评估与品牌塑造
相较于上级政策,本地政策引入“建设—运营—评估”全链条管理,要求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入住后还会进行护理需求评估,结果有效期6个月,身体状况变化时需重新评估。同时,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宣传,打造“颐养邹城”服务品牌。这一机制不仅倒逼服务提质,也为后续复制推广积累了数据基础。例如,鑫琦中医康养院作为全市标杆项目,其“医养结合+文旅康养”模式已吸引周边地区考察团超20批次,成为区域养老服务的“金字招牌”。
邹城市的“两院一体”改革,本质上是将养老服务从“单一照护”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跃升。通过资源整合、分层施策、专业赋能三大路径,政策既回应了特困群体的紧迫需求,也为普惠养老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在老龄化率已达23%的邹城,这一创新或将成为破解“医养脱节”难题的钥匙,为全国提供医养深度融合的实践范本。未来,随着政策落地与模式优化,邹城的老年人有望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心有所安”。
来源:邹鲁融媒:https://iapp.zcsrmtzx.cn/share/YS0xODEtNDAwODgzNzQ.html?cversion=2.0.0
政策原文: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邹城市“两院一体”颐养院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