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邹城市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锚定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在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方面全面发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织牢大气环境“防护网”,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修订完善《邹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预报、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内容,动态修订704家工业源、96家扬尘源应急减排清单,指导镇街和企业同步编制“一厂一策”,制定应急响应公示牌,确保应急响应时每个企业都有策可依。制定实施《邹城市涉VOCs企业专项帮扶行动方案》,明确企业自查、现场帮扶、巩固提升三个阶段,以涉活性炭使用区域、涉LDAR/储罐重点企业为帮扶对象,组建三个工作组进行包保帮扶,实行“检查—整改—跟踪”闭环管理,着力提升企业VOCs治理水平。
二、织密河湖水质“监管网”,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编制《邹城市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突发涉水环境事件应急方案》,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联合开展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积极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与微山县政府签订两轮白马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周边6个县市区签订联防联控协议,构建水质超标隐患“防火墙”。委托第三方对重点河流、考核断面、入河排污(水)口以及污染源进行深入摸排,摸清排污(水)口分布、污水排放规律等情况,制定包含涉水企业、养殖场等458个点位的重点水环境管理因子“一张图”,为全市水生态环境实施精准化、“点穴式”治污提供有力保障。
三、织紧固废管理“安全网”,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化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去向等环节载入排污许可证,通过定期检查环境管理台账和执行报告,实现对182家产废单位工业固体废物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建设危险废物全流程管理系统,将641家企业纳入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185家企业纳入济宁市危险废物信息大数据平台,年产废百吨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废料口、危废库口、厂区门口“三卡口”全部设立视频监控,使危险废物产、储、运、处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