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31666X3/2025-01951 | 分 类 | 食品安全消费提醒 |
发布机构 |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5-07-03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各类新鲜瓜果、清凉美食纷纷上市,让消费者垂涎欲滴。然而,高温潮湿的气候特点却给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环境,使食源性疾病进入了一年中的高发期。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吃饭、喝水或其他进食行为导致细菌、病毒进入人体内引起的各种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胃溃疡、胃炎、人畜共患传染病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食物而患病,其中夏季病例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诱因,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才能让我们在享受夏日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夏季食源性疾病为何高发?
微生物繁殖加速:
当环境温度达到30℃~37℃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例如,在37℃的环境中,大肠杆菌每20min就能繁殖一代,原本少量的细菌在几小时内就可能达到致病数量。剩菜、剩饭、肉类熟食等在常温下放置超过2h,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
食物易腐败变质:
夏季空气湿度大,水果、蔬菜表面容易附着水分,为霉菌生长创造了条件。高湿度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它们就像得到了“能量补给”,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导致食物变质。
同时,肉类、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高温下脂肪氧化速度加快,蛋白质也容易分解,产生酸臭等腐败气味。即使是密封包装的食品,在高温环境下储存不当,也可能出现胀袋、变质现象。
不良饮食习惯:
夏季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增加了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凉拌菜、冰淇淋等,这些食物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或者存放不当,就很容易被寄生虫、细菌污染。
此外,街头夜市的烧烤、大排档等,由于食材来源复杂、加工环境简陋,卫生条件难以保障,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夏季常见食源性疾病大盘点
夏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的类型多样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危害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在众多食源性疾病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夏季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类型。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常潜伏在肉、蛋、奶及其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偏爱海鲜,在夏季,人们常食用的凉拌海鲜、未熟透的海鲜料理等,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就容易引发疾病;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容易污染高蛋白食品,在高温天气下,放置时间过长的奶油蛋糕若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用后就可能引发中毒。
一旦食用了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被感染。患者通常在进食后几小时内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伴有发热、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同样不容小觑,诺如病毒、甲肝病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诺如病毒传播能力极强,可以人传人,也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一旦感染,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患病风险更高,症状也可能更严重。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会导致甲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
寄生虫食源性疾病:
夏季人们喜欢食用淡水鱼虾、螺类等,这些食材若未煮熟煮透,可能携带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比如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幼虫或虫卵的肉类、海鲜、蔬菜等。这些寄生虫或虫卵在人体内寄生、繁殖,会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真菌毒素食源性疾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产毒。同时,随着气温升高,食物更容易变质,若储存不当,比如没及时冷藏、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等,就为真菌污染提供了机会。
若食用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或腐烂的水果,则可能导致肝脏损伤、神经系统中毒等后果。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自然界中,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毒素,如果误食或食用方法不当,就会引发食源性疾病。
有些消费者喜欢吃野菜,但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用的野菜外形极为相似(如毒芹与水芹),误食会引起中毒,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再比如,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区误食毒蘑菇的病例时有发生,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含有的毒素不同,中毒症状也各异;发芽土豆含有龙葵素,食用后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未煮熟的四季豆含有皂素和血球凝集素,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中毒;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会被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导致咽喉发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因此,要注重食品安全,选购新鲜的食材,做到储存得当、加工透彻,严格遵守卫生标准。
科学预防夏季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把好食材采购关:
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避免在流动摊贩处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不购买包装破损、胀袋、有异味的食品。选购肉类、海鲜时,注意观察其色泽、质地,避免购买变质食材。对于蔬菜水果,尽量选择当季、本地产品,减少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
规范食物储存方式:
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保鲜盒或塑料袋区分生熟食品,生肉、海鲜等放在冰箱下层,熟食、即食食品放在上层。
冰箱冷藏室温度设置在4℃以下。冷冻室温度设置在-18℃以下,定期清理冰箱,及时丢弃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对于未食用完的剩菜剩饭,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在24h内食用完,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确保食物加工安全:
加工食物前要先洗手,保持厨房用具、台面清洁。刀具、砧板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生肉上的细菌污染其他食物。烹饪食物时要确保彻底烧熟煮透,肉类、海鲜等食物内部温度应达到70℃以上;蛋类要注意煮熟。
夏季在家里制作凉拌菜时注意手和餐具的清洁,蔬菜洗净后用开水焯烫,不添加生的海鲜或肉类;调料要保持清洁,避免使用变质的酱料,一些调料由于保存不当可能发生变质,特别是已经开封的调料,如蚝油、番茄酱、沙拉酱、辣椒酱和花生酱等,由于接触空气容易受到污染,细菌滋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如需食用,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餐厅的环境卫生、餐具消毒情况,避免食用路边摊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餐具不清洁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果餐具没有清洗干净,上面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下次使用时就会污染食物。还有人用不干净的抹布擦拭餐具,这也会将抹布上的细菌带到餐具上。
此外,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刘潇忆,姚昕 北京科技大学
赵冲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