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人民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4-09-12 09:19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06年1月16日在邹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邹城市市长 朱 庆 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和“十一五”发展战略构想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百强进位、加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调整兴市”战略,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立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市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是2000年120.69亿元的2.32倍;财政总收入达到4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0567亿元,增长30.55%,是2000年4.86亿元的2.69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73.4亿元,是“九五”183亿元的2.04倍。在2004年度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定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分别位居全国第45位和第22位,比上年前移6个和1个位次。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竞争能力持续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1.2:55.3:33.5调整为2005年的7.3:64.7:28。农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累计达到3.37亿元,是“九五”1.64亿元的2.05倍。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初步形成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工业经济结构纵深推进,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煤化工、有色金属、玻璃纤维、生物工程等新兴主导产业加速成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9家,比上年增加49家,比2000年增加9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是2000年的2.46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7%,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商贸流通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物流、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迅速,东方圣都副食商城、义乌商贸城、千泉装饰城、香港街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建设档次高的专业、综合性市场建成投用或正在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2000年的2倍。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4.3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8.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5.74亿元、11.08亿元和12.32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06.73亿元、53.23亿元和50.35亿元。经过积极努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取得成功,旅游、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园区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全市累计合同引进市外国内资金3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3亿元。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家,实际利用外资4.5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46亿美元,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达到57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825家,2005年上缴税金5.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地企联合协作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科澳铝业、泰山玻纤一二期工程、凯伦硅业等一批地企联合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竣工投产,国宏化工、邹县电厂四期工程、泰山玻纤三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相继规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和里能工业园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累计入园项目132个,总投资达到102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并已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待批,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部新区修建性规划、经济开发区规划、镇村规划和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等20多项专业性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东部新城区拉起框架,西部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旧城区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8.78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城市主干道路和小街巷,初步构建起外成环、内成网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城区道路总长度由198公里增加到260公里。相继建成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污水管网、热力管网先后开工建设,供水、供气普及率和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公益设施建成投用,城市无障碍设施、农村文明路街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关系“三农”大计、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村村通油路工程三年累计投资近2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89.5公里,通车里程达到854.2公里,是工程实施前的5.2倍,岚济路东段大修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完成5个村8527人的压煤搬迁任务。先后筹资1.8亿元,多种形式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2万多亩。解决了662个村、61万人饮水困难,自来水接通率达到75.3%。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小流域180平方公里。投资2.19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先后新建改造完成岗山、张庄110千伏变电站及一批中小变电站所。农业综合开发、二期世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西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竣工,新一轮山区开发建设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基础不断强化。着眼于亲民、便民,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人居环境有了新的改善。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联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市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0%,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济宁市率先取消农业税,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巩固和提高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启动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强化政府法制工作,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镇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行综合预算管理、社会综合治税、公共投资项目管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土地储备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干部人事、文物旅游、食品药品监管等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五年实施各类科研项目575项,获得济宁市以上奖励73项,申请专利359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一中新校区、组建了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双高”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到75.4%。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利益导向、属地化管理、优质服务运行机制,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稳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户救济、五保户财政供养、医疗救助等10大救助体系。建成7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700多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人民生活水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35元,五年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平均增长9.4%。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较大成效。“平安邹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创建文明城市、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取得新的进展。审计、统计、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保密、史志、档案、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物价、气象、老龄、残疾人和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质量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全国畜牧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市、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市、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市、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市、全省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先进市、全省首批无障碍设施示范城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并继续保持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北宿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

各位代表,“十五”我市取得的巨大成就,凝聚了全市人民、社会各界和驻邹单位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邹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巨大变化,来之不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始终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积极应对宏观环境新变化,深刻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紧紧围绕“三个率先”、“一个进位”的总体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兴,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步伐。牢固树立大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加强地企联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高大外”项目等事关邹城未来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重点带动一般,以突破牵动全局,以联合推动经济转型,不断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大力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并进。立足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城市规划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统一,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促相融、协调发展。四是坚持革旧图新、破难攻坚,勇于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围绕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及早谋划宏观调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创新的思路推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资源集约利用,努力化解土地紧控、资源紧缺、资金紧张和环境保护等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发展活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合力,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统筹抓好城乡共同发展,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扎扎实实地办好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实事项目,让城乡群众共享邹城改革发展的成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诚恳接受市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与几大班子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积极妥善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复杂问题,倡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这些既是“十五”工作的经验、体会,也是指导“十一五”发展的重要原则,我们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提高。

成绩已成过去,发展务求清醒,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经济转型较为迫切;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统筹发展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优化升级、拉动就业等方面明显不足;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土地塌陷问题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投资与发展的环境急需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思想观念、行政方式、管理模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少数部门在依法行政、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市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承载经济转型的历史任务,又要应对各种挑战,全市上下务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循环型经济强市”这一战略定位,积极推进煤化工、电力“两大”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个”突破,着力培植玻纤复合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工程“四大”产业集群,努力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市、打造文化名城品牌“五个”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确保经济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均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力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任务目标是:(一)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好的发展效益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560亿元,人均占有59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6:64:3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五年累计完成700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二)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创新局面。牢固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观念,着力抓好地企联合总投资280亿元的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加工制造业、新型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努力推动我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能源产业型和现代加工制造业城市转变,由地企条块分割、各自发展向高效融合、一体化发展转变,真正实现联合协作、共兴双赢。(三)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各领域的改革,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更加积极有效的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经济发展外向度达到20%以上。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份额持续增加。(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继续推进“东进北扩”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改扩并举、山水环抱”的生态型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功能,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五)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谐邹城建设迈出新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充分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力争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提高。健全社会管理协调机制,贯彻依法治市方针,建设文明邹城、平安邹城、诚信邹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今年是开创“十一五”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省和济宁市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5%和30%,直接利用外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

(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抓住当前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地企协调互动,实施全方位对接。强化“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意识,切实抓好“创造良好环境支持驻邹大企业快速发展,找准切入点联合驻邹大企业共同发展,抓住机遇推动地方企业膨胀发展”三个关键,对驻邹企业切实做到“感情上一家人、发展上一盘棋、政策上当外商”,主动协商研究驻邹大企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完善加强地企合作、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速产业链在区域内的扩张和延伸。围绕项目联办、设施共享、文明共建,积极推进要素市场、产业项目、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等交互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驻邹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战略目标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招商引资,构筑发展新优势。围绕煤电能源优势和驻邹企业的产业优势抓招商,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培植“四大产业集群”抓招商,围绕园区综合竞争优势抓招商,围绕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抓招商。全力做好以地企深层次合作为主体,联合发展的文章;以骨干企业、高大外项目为主体,以大引大的文章;以落地招商项目为主体,以商招商、以商聚商的文章;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启动民资、以民融外的文章;以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文章;以专业招商队伍为主体,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抓招商、上项目的文章,不断增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研究国际资本、产业流动和转移扩张动态,拿出优质资产谋求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合资合作。采取股份合作、股权融资和转卖并租等形式,积极搞好产业发展和贸易对接,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培育多种经济成份的外贸主体,重点围绕创汇产品发展加工贸易,巩固扩大煤炭、铝锭、化工、纺织品、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出口,切实提高出口效益。搞好定向技能培训,提高境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激活民间资金,壮大民营经济规模群体。大力优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吸纳民资投入到生产经营、创业发展中去,加速民营经济总量膨胀。坚持抓大扶优,继续实施“三强”带动,精心组织实施好“1233、1232”工程,引导骨干民营企业向集团化、科技型和外向型发展。今年规模民营工业企业新增40家。

(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以产业相互配套为纽带,以循环发展为导向,吸纳整合资源,逐步培植起规模大、层次高的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两大产业基地,培植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能源优势,依托国宏化工公司,做强“煤-甲醇-丙烯、乙烯”转化基地,逐步形成125万吨甲醇、30万吨醋酸乙烯、30万吨聚丙烯发展规模;依托峄山化工公司,建设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6万吨三聚氰氨项目,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电力资源,加快推进邹县电厂四期工程、里彦电厂扩建、宏河恒益热电联产工程;依托科澳铝业公司,扩大高比容电极铝箔、预焙阳极生产规模,建设10万吨铝合金中厚板、21万吨电解铝项目;依托鼎犀特钢、凯伦硅业,建设40万吨特种钢、20万吨不锈钢、5万吨金属硅项目,逐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电力及载能工业基地”。以电子级玻璃纤维为发展重点,加大炭纤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构筑以电子玻璃纤维纱深加工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矿山机械与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制造为主,全面提升机械加工装备水平,打造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食品深加工、酿造为主,大力发展食用菌、乳制品、肉禽制品、果蔬加工、饮料、酒类等系列产品开发,培育特色优质品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生物工程为重点,加大圣齐生物科技、孔圣堂制药、圣立堂药业、华诺生物等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层次的生物工程产业集群。高点谋划产业布局,提升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实施经济开发区“西延、南扩、北展”,规划建设兖矿工业园、铝业工业园、华电工业园、煤化工业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西外环南延至电厂、贯通峄化主干道和大学科技园二期等工程,提升园区承载发展能力。新规划20平方公里的里能工业园产业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特种钢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2006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增长50%。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今年市属工业企业计划完成技改投资16亿元,重点实施好泰山玻纤3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宏河集团8万吨新闻纸、恒泰玻纤1200万米玻纤布、圣达集团纱锭改造等项目。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山东超硬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和金属材料与表面技术研究中心作用,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增强研发和服务功能。

(三)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务求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着力培植四大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力争10家农业龙头企业进入济宁市级、2家进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围绕培植粮油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40万亩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5万亩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围绕培植蔬菜加工产业体系,加快岚济路、104国道和济枣公路沿线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和食用菌规模种植区建设,年内陆地瓜菜发展到40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20万亩、食用菌80万平方米;围绕培植畜禽、乳制品加工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质肉猪、蛋鸡产业,加快肉鸭、肉牛和奶牛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围绕培植林果加工产业体系,巩固完善凫山山系核桃基地、邹东百里枣林带等10个经济林基地,规划建设10万亩大樱桃基地,发展用材林基地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2万亩。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探索建立企业、中介组织、市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企业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贸易中心,逐步形成市场牵引型农产品产销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民生活环境。加速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科学编制镇村建设规划,积极实施合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加快推进“一镇、九村”压煤搬迁工作,引导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坚持路水医电学统一规划,加快实施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客车“四通”工程。完成京福高速峄山连接线改造工程,全面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化文明路街、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设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健全完善村级议事规程,规范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制度。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落实好“一免三补”政策,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为载体,形成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继续强化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12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北宿1.2万亩塌陷地治理工程和中心店300亩塌陷地滚动治理工程进度,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三期追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发展小麦垄作20万亩、秸秆反应堆大棚1000个,加速主要农畜产品更新换代、品种改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或绿色食品认证。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重大动物疾病长效防控机制。

(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推进第三产业上档升级

加速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拉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动力,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坚持改革、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突出儒家文化特色,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抓好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开发孟子故里修学游、现代工业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田园休闲度假游,通过点、线、面有机融合,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建设通往荒王陵、孟林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加强旅游产品系列开发,改善旅游接待服务条件。继续策划举办孟子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峄山风景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以市场化机制引导吸收企业、外资、民资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改革,激发旅游企业发展活力。力争全市旅游社会总收入、游客总人数、外地来邹旅游人数三项指标均增长30%以上。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重点发展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传媒、体育等文化产业,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孔孟之乡文化品牌。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市文化中心和休闲娱乐一条街、书画艺术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促进文化产业上档次、成规模,形成文化产业链。筹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位和档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完成义乌商贸城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建续建城乡各类市场23处,改造完善城区生活市场。以岚济路、104国道为轴线,依托东方圣都商城、义乌商贸城、千泉装饰城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真正形成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园。鼓励引导城市连锁经营和超市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全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把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注重节约与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开采规划监管,综合开发共生、伴生资源,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统一规划、调度和配置水资源,合理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严格保护水源地,有计划地实施截水调水工程,搞好引湖东调工程规划设计,积极兴建雨洪拦蓄引调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地表水,增强水资源长远支撑能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烟尘、废水等工业“三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责任,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综合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继续实行“退二进三”,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组织实施“6592”工程,重点抓好煤化工等6个资源节约重点行业,峄化公司等5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宏河集团等9个节能节水骨干企业,经济开发区和里能工业园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列入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年内开工建设500万吨粉煤灰水泥生产项目。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逐步形成集约型增长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模式,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为主流的节约型社会。

(六)以全面展开东城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

坚持高点规划定位、启新改旧并举、管理重心下移、政策联动配套,加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坚持以现代化眼光抓规划。切实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结合中华文化标志城、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北城区、东城区、南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峄山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公交、绿地、停车场、供热、燃气和抗震防灾等专业性规划,着力加大对镇村、集村规划编制的督导和调度力度,不断提高规划覆盖率。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加强城市测绘工作,实现以理性思维指导城市发展。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坚持以精品化眼光抓建设。新区开发工程。上半年完成小西苇村整体搬迁和政务中心施工设计,年内启动政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配套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加快丰富内涵,按规划、有计划地缓解旧城区承载压力。提高单体建筑设计水平,高大建筑物相对集中布局,构筑城市样板区。生态绿化工程。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坚持水系整治、造绿与周边开发建设同步实施,继续扩大岗山、护驾山、唐王山、朱山、九龙山生态绿化范围,对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绿化缺失区段实施高品位、多层次绿化,进一步扩充城市绿量。基础设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启动建设邹县电厂中水回用工程。搬迁汽车站,新规划建设1-2处公共汽车站和货运停车场,在城市繁华地段设计建设复合式停车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建部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启用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旧城改造工程。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分期实施的原则,鼓励街道、社区与有资质的开发商联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推动旧城改造有序进行,年内集中开发改造2-3个片区,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和社区服务管理,实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提升城市品味“双赢”。加快自行车厂搬迁进度,实现城市产业合理化布局。坚持以法制化手段抓管理。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完善“两级负责、四级管理”网络体系,实现管理重心向街道、村居和单位下移。严格制止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切实增强管理实效。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交通秩序整顿活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城市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抓经营。正确处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与保障用地的关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保证重点产业和城建项目用地。完善土地征用、征收、收购储备制度,依法处置城区闲置土地。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实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严厉打击土地非法交易。依法运作,大胆置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建融资渠道,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七)实施以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把改革作为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根本措施,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力度,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巩固提高镇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着力实施促强扶弱战略,确保“镇财镇用市监管”和“村财村用镇监管”有序运行。实行保障与激励并重,认真落实“四奖一分成”政策,力促镇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稳妥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改进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理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健全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在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创建高级技工学校步伐,为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奠定扎实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联系紧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做好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启动施行城市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管理,稳妥实施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合理补偿机制,提高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各类生产要素。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改革步伐,建立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对成长性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上市资源,着力进行培植。采取拍卖、租赁等形式,继续实施荒山、荒滩、中小型水利设施和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合理有序流转土地使用权,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政事分开、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整顿规范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整合搞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推动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进入市场。推行全员聘任制,严格定编定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非正常增长。

(八)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度关注社会就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在推动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广开就业门路。加大就业再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小额贷款贴息、减免规费、提供补贴等措施,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基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今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万人,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5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增强保障能力。健全完善以五项保险为核心,以城乡低保、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税调控、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逐步解决镇街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实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办法改革,开展城乡医疗救助活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做好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工作,提倡晚婚晚育,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依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平安邹城建设,增强群众安全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息预警制度,研究探讨信访案件三级终审制度实施办法,依法处理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启动实施“五.五”普法教育,下大力气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强警步伐,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搞好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快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阻碍经济发展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教育督促政府各部门和人民群众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着力营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安全的法制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

今年再为群众办好八件实事:1、改造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平阳路、名泉路、公园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和村居小街巷;启动南沙河、因利河综合治理工程。2、进一步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60个村自来水建设工程,解决5.2万人吃水难问题,实现11个镇街村村通自来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3、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470个村通有线电视建设任务;完成5个集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娱乐室、影视厅等为一体的镇文化中心建设。4、实施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改造改建100处村卫生室,实施5个镇卫生院改貌建设,建设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5、继续实施扶弱解困系列工程。实现1500名弱势群体再就业,培训新成长农村劳动力3500人;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救助;对4073户五保户实行市财政供养;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6、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新建卧牛大桥、王村大桥等大中桥12座,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启动建设104国道至田黄段等县乡公路建设工程。7、实施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程。年内完成邹县电厂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硫改造任务,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连接线工程进度,扩展集中供热覆盖面,逐步取缔燃煤小锅炉,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确保全年大气环境优良标准天数超过300天;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防治,落实“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目标责任,关闭城区自备井,改造供水、排污管网,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8、健全完善城市公交体系。编制城市公交客运发展规划,年内新增通车里程51公里、站点70处,增开环保型小巴士公交线路,延长营运服务时间,缩短营运间隔时间,逐步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始终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强化服务发展的意识,大兴求真务实的政风,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

(一)以人为本、勤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制定政策、部署任务、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虚心倾听群众呼声,善于采纳群众意见,坚决维护群众权利,亲力亲为解决群众困难,在狠抓落实中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认真解决好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求医上学等问题,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做群众急需的事,做群众受益的事,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二)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个体系”,建立科学透明、有章可循、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使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规程,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坚持依法治市,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更新政府行政理念,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努力做到依法行政、程序合法、高效快捷、权责统一。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调整入驻部门和项目,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三)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大力加强政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转变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创优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群众创新文化的强大合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等紧抓在手,务求突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四)廉洁自律、从严治政。围绕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大财政监督和税务稽查力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行政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让我们在中共邹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循环型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